2020年9月21日,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承办“扶贫脱困与人权保障”线上边会,旨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扶贫脱困的真实情况和成功做法,为国际扶贫脱困提供交流平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中国在扶贫脱困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对世界人权保障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西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卓越访问教授赵月枝认为,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今天,各国应更加关注全球的减贫问题。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致力于减贫的努力是非同寻常的,不能肆意抹杀中国在扶贫脱困方面做出的努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许尧分享了三条中国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一是将“激发市场活力”与“用好公共权力”有机结合,以此提升主体动力;二是“以发展脱贫”与“以救助济贫”双向并进,开展战略布局;三是“精神一贯性”与“措施灵活性”相互嵌套,制定战略举措。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晏青认为,传播助力扶贫是中国扶贫脱困的新思路,具有社交化、娱乐化属性的新媒体,其强互动性、强黏性、强关系的优势有助于开展扶贫脱困、人权保障工作。
与会学者重点关注了中国新疆地区的扶贫脱困情况。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介绍了他对新疆外出务工人员生活工作情况的调研。他认为,中国推进脱贫攻坚,鼓励新疆籍人员外出务工,都是在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加分。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祖力亚提·司马义介绍说,新疆坚持用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脱贫、以兜底保障助力脱贫攻坚等举措推动扶贫脱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族群众的各项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新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富强表示,新疆的农村近几年筹措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道路、通信基站、幼儿园、医疗站等便利了当地人的生活。新疆的减贫成效体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优势,尤其是政府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以及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
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阿依帕尔·艾斯卡尔分享了来自新疆基层扶贫脱困的三个案例。她认为,新疆农村扶贫脱困的多措并举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促进了新疆社会大局稳定、人权保障和民族团结。
孟加拉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副代表珊奇塔发言称,新冠病毒蔓延为全球的脱贫事业带来了挑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世界各地区的发展以及多边国际组织的合作尤为重要,当下国际合作的机制是联合抗疫和联合脱贫的关键。她强调,全球脱贫事业未来仍将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国际媒体等多方协作,共同维护脱贫成果、保障人权。
据了解,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71元,占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1%;全国832个贫困县已摘帽436个,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
此次边会由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中国人权研究会共同主办,暨南大学承办。来自孟加拉国、马来西亚、伊朗、叙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官员、人权高专办、非政府组织代表等参加。
转载自《光明日报》《央视新闻》